rom

音樂理想國

08/07/2002 音樂與音響

拓樸音響店與Audio Note Kit one的台北傳奇 (二)

到最後,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我只是他賺錢的籠中之鳥。 他不僅不會關心我音響品味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我的音響見識是絕不能超過他店內器材的水平。 想想看,一旦我的音響品味超越他店內器材所能提供,他還能與我做生意嗎? 所以如果我還期待他能提供什麼真實的音響知識,來幫助我音響品味的成長,那簡直是太天真了。

認真說起來,賀先生在商言商,為了它自己的鈔票取向而吹捧自己店內的器材,其實是無可厚非,而且所害有限。 首先,若你把他的評鑑當真,那你實在是個笨蛋,搞不清狀況,人家是做生意的,不是和你品評音樂風味的朋友(雖然我著實做了一陣子笨蛋)。 其次,他的意見充其量之是針對他店內的器材,即使賀先生有時察覺到我對某些他店內所沒有也無意引進的器材有興趣時,會棉裡藏針的抹黑一下。 我們大可把他家的器材與別家器材相互比較一番,而不會完全受制於他的意見,更何況只要你不到他的店內,他什麼都影響不到你。 但音響媒體就不同了。 音響媒體扮演著音響知識報導者與音響品味教育者的角色,它評論對象是市面上幾乎所有的器材,它的影響力是全面性的。

但若我無法從賀先生,推而廣之全台北的音響店,得到音響品味成長機會的話,同樣的,絕大多數台北音響主流媒體也沒有給我多少實質的幫助。 賀先生在主流媒體的廣告,介紹他店裡的幾種擴大機,說有的是聲音圓潤、有的是線條細膩、有的是富音樂性,但每一種都說是消費者的首選。 從很多方面來說,賀先生的推銷口吻,與目前主流媒體的評介音響器材方式非常相似:每種同價位的器材都是五顆星,評介內容都是面面俱到。 在這種評介下,每一種器材都失去了他獨特的個性,他們各自所應有的特殊風貌也就變的模糊不清。請問:若每種器材都是首選,都是五顆星,那我們又何從選擇?若每種器材都一般好,彼此間都泯除了差異性,那我們又如何真正了解每件器材它本身的特性呢?

這讓我想起以前在芝加哥時,常聽一家專播古典音樂的電臺,它的主持人在募款廣告時說,本台是一家有選擇品味(selected taste)的電臺,請有選擇能力而認同此台風格的聽友多支持云云。 一部好的器材,就向我門人類個體一樣,必然有其本身的特性,這特性也規範了每件品牌的風格,而不同風貌的品牌在音樂總體表現的嚴格評估下,絕大多數優劣高下的區別也判然立現。親愛的朋友,要深入音樂與音響的世界,我們一定要培養自己音樂品味的修養,逐漸懂得什麼是好的聲音、逐漸懂得如何在云云眾生的音響世界中辨識取捨真正傑出的好器材。培養音樂與音響的選擇能力,就是在培養我們的品味。 在音樂的世界中,我們上窮碧落下黃泉的摸索、試探,請問若不是為了提昇我們的品味,又是為了什麼?

在這意義下,今天台北的主流媒體,並沒有真正培育我們的品味選擇能力:當大多數的器材評介都是五顆星、當所有器材的缺憾點都被輕描淡寫,而優點都被幾乎是雷同的華麗詞藻所吹捧時,我們又怎能得到扎實明確的資訊來充實我們的選擇能力?尤有甚者的是,當主流媒體的職業寫手學養太差(連300 B真空管最高屏壓額定工作量的基礎知識都不知道,或是連CD 聲音訊號取樣基本方式都弄不清楚),或竟把選擇喇叭比喻為到色情酒店選小姐時(這些都是實例,請參閱最近兩期自稱廣告效力最弘大的某主流媒體雜誌),這種水準早已與培育音樂與音響的精緻品味文化的大方向背道而馳。這種媒體的立場,更精確的說,利基點,其實恐怕是站在廠商導向,而非我們愛樂者/?消費者導向,因此它每一篇評介(某些特約稿除外),說穿了其實只是產品介紹、商情報導,而非帶領我們心志成長的指南。 它在乎的是它與廠商、店主之間的利益關係:多多介紹、多多吹捧,炒作越兇,就銷售越快、進貨越多、廣告業績就越好,雜誌收入也就越多;收入越多就能養越多的寫手,更能出入酒店,炒作器材如挑選小姐一般,更能變本加厲,繼續擴大吹捧。

那我們消費者的根本權益呢?誰叫我們是消費弱勢?(靠你們兩三千位讀者,我們雜誌沒有廣告何以維生?)誰叫我們是音響資訊笨蛋?但更重要的是,誰叫我們是音樂與音響品味的白癡? 一個手掌是拍不響的,只要我們消費者還沒有自主選擇的基本能力, 只會而且也往往只能跟著媒體炒作風潮走,上述惡劣的音響生態環境,就會繼續存在。

Pages: 1 2

作者 James Yao

Leave a comment